西瓜花叶病—菌核病—绿斑花叶病—绵腐病

西瓜病虫害药害及其防治—西瓜病害及防治

1234
 
花叶病
  花叶病又叫毒素病,俗称“小叶病”。近年来西瓜花叶病有发展的趋势,是西瓜普遍发生的病害,发病严重的年份造成西瓜大幅度减产。在全国西瓜栽培区广为发生,但以中、南部地区发生重,东北地区比较轻。除为害西瓜外,还侵染葫芦科、豆科植物。
1. 症状 西瓜花叶病表现有花叶型、 蕨叶型、斑驳型和裂脉型,以花叶型和蕨叶型最为常见。花叶型呈系统花叶症状,顶部叶片现黄绿相间的花叶,叶形不整,叶面凹凸不平,严重时病蔓细长瘦弱,节间短缩,花器发育不良,果实畸形。蕨叶型表现心叶黄化,叶变狭长,叶缘反卷,皱缩扭曲,病叶叶肉缺失,仅沿主脉残存 呈蕨叶状。该病害难以坐果,即使结果也容易出现畸形,果面形成浓绿色和浅绿色相间的斑驳,并有不规则突起,瓜瓤暗褐色,似烫熟状,有腐败气味,不堪食用。
2. 病原 该病的病原主要为西瓜花叶病毒二号(WMV2),也有黄瓜花叶病毒、西葫芦花叶病毒。此病原病毒的致死温度为50—60℃,体外存活期为5-6天。
3. 发病规律 该病毒以瓜类作物(葫芦科)及豌豆、蚕豆为传染源。由蚜虫或接触传播。带毒昆虫在荠菜等杂草上潜伏越冬,第二年通过蚜虫传到西瓜植株上发病。田间操作如整枝,压蔓等也是传病的主要途径。高温、干旱有利于病害发生,缺肥、生长衰弱的植株易于感病。干旱天气,田间蚜虫盛发时,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加剧。
4. 防治方法
⑴选用抗病品种,从无病株上选留种瓜:西瓜不同品种抗病毒能力不同,种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,如庆红宝、齐红宝等比新红宝、巨龙等品种抗病毒病。用种子繁育时,应从无病株上选留种瓜,减少种子带毒。
⑵种子消毒:播种前对怀疑带毒的种子用55℃温水浸种30分钟后,用凉水冷却;或用10%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后,用清水冲洗干净,或种子经70℃恒温干热处理72小时后,再行浸种催芽播种。
⑶育苗移栽避开发病期:直播西瓜在开花坐果期对病毒敏感,且与西瓜病毒病的流行期相吻合。采取适时 早播、大苗移栽或覆膜栽培,可提早西瓜的生育期,这是防病的重要技术措施。病毒病一般在6月上旬以后发生。采取以上措施,可使西瓜生育期提前10天,在西瓜发病盛期,果重已有1.5千克,对产量影响不大。
⑷加强田间管理:施足底肥,轻施氮肥,增施磷、钾肥,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,减轻为害;清除杂草和病株,减少毒源;在整枝、压蔓操作时,健株和病株分别进行,且先健株后病株,以防止接触传播。
⑸及时治蚜:在蚜虫迁飞前要连续防治,杜绝传毒为害。治蚜药剂选择见本书 92页。
⑹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喷洒20%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1.5%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,或用高锰酸甲、50%扑海因各半稀释成l000倍液喷洒。
 
菌核病
菌核病在塑料大棚、温室和露地栽培均可发病,但以塑料大棚和温室发生较为严重。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侵染,主要为害茎蔓和果实。
1. 症状 叶、叶柄、幼果染病,初呈水渍状,后软腐,其上长出大量白色菌丝,渐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。茎蔓受害,初期在主侧枝或茎部呈水浸状褐斑。高湿条件下,长出白色菌丝。茎髓部遭受破坏,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。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,先呈水浸状腐烂,长出白色菌丝,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,缠绕成黑色菌核。
2. 病原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
盘菌属菌核菌[Sclerotinia sclerotiorum(Lib.)de.Bary]。菌核表面黑色,内部白色,鼠粪状。菌丝不耐干燥,相对湿度在85%以上才能生长。对温度要求不严,在0—30℃之间都能生长,以20℃为最适宜,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。
3.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。越冬或越夏后的菌核,遇雨或浇水即萌发,1年中有2个萌发时期,北方地区为4—5月和9—10月,南方地区为2—3月和11—12月。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,子囊孢子成熟后,稍受震动即行喷出,有如烟雾,肉眼可见。子囊孢子随风、雨传播,特别是在大风 中可作远距离传播,也可通过地面流水传播。子囊孢子对老叶和花瓣的侵染力强,在侵染这些组织后,才能获得更强的侵染力,再侵染健叶和茎部。田间发病后,病部外表形成白色的菌丝体,通过植株间的接触进行再侵染,特别是植株中、下部衰老叶上的菌丝体,是后期病害的主要来源。发病后期,在病部上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。
4. 防治方法
⑴轮作与土壤处理: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与禾本科作物隔年轮作,或在西瓜拉秧后进行1次50—60厘米的深翻,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,使其不能萌发或子囊盘不能出土。还可以配合药剂处理。
①在西瓜定植前每667平方米施40%五氯硝基苯粉剂2千克。
②带药定植,即定植前在苗床喷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。药剂防治用药最佳时间为开花初期或刚发现中心病株时。
⑵农业防治:摘除病、黄、老叶,改善田间通风透光,降低棚内湿度,以抑制传病和流行;应多施基肥,增施磷钾肥,防止植株徒长和增强抗病力等。阴雨天要避免浇水,前期少浇水等均有一定防效。
⑶药剂防治:药剂可选用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。以后视病情发展每隔7—10天喷1次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—500倍液或 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— 1 000倍液。施药部位重点在植株基部老叶及地表。
 
绿斑花叶病
1. 症状 叶及瓜果上均可表现症状。新叶上出现不规则褪绿及淡黄色的花叶,发病严重时叶片绿色部分隆起,叶面呈凸凹不平状,叶片变细变小。花叶症状在
老叶及成熟叶上不很明显,但与健康叶相比多略显黄色。 生长初期感染的病株,蔓生长不良,植株生长不繁茂。果皮上发生浓绿色斑纹,有时发生坏死性斑点。在果梗处多发生褐色坏死条斑。瓜果内果肉变劣,果肉周边(果肉与可食部交界处)有黄色水浸状纤维,种子周围的果肉呈紫红色至暗紫水浸状,果肉中有明显的黄色纤维。在完全成熟的瓜果中,果肉暗红色并发生较大的空洞。病株瓜果商品价值大为下降。
2. 病原病原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(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
CGMMV—W)。本病毒耐热性为90-100℃10分钟,稀释终点10(-5)-10(-6);保存限界为0℃数年、2℃数个月。自然感染植物有西瓜、甜瓜、葫芦。
3. 发病规律 该病病毒通过种子(西瓜及砧木种子)、土壤、汁液等途径传染,但主要传染途径为带毒种子。从病株采收的种子传染率为l%左右,嫁接用的
砧木葫芦传染率为1% -6%。虽然种子传染率与田间发病率相比较低,但非常容易通过田间接触传染,如嫁接、移植、定植、整蔓等田间作业传染,即使带毒种子率较低,发病株也可迅速发展。土壤传染发生在连作瓜园。病株残体可成为传染 源。
4. 防治方法 很重要的是选用无病西瓜种子,如果嫁接,还应选用无病砧木种子;对带毒种子进行干热处理(70℃72小时),对少量的可能带毒土壤进行蒸气
消毒(90℃以上30分钟)。
 
绵腐病
该病与西瓜猝倒病同为瓜果腐霉真菌侵染引起,是西瓜结瓜期的主要病害,发生普遍。
1. 症状 苗期染病,引起猝倒,结瓜期主要为害果实。贴土面的西瓜先发病,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状,后迅速变软,致整个西瓜变褐软腐。湿度大时,病部长出白色绵毛,即病原菌菌丝体。本病也可引致死秧。
2. 病原、发病规律 参见西瓜猝倒病。平均气温22—28℃,连阴雨天气多或湿度大利于此病发生和蔓延。
3. 防治方法 参见西瓜猝倒病。

西瓜商情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