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西瓜之乡-吉林洮南

缕缕花衫沾唾碧,痕痕丹血掐膏红, 香浮笑语乐生水,凉入衣襟骨有风

  元代诗人方夔的这首《食西瓜》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品食西瓜时的惬意神情与清凉感觉。

  可以说,西瓜,在四千多年前自域外传入我国之始,就已成为人们夏季清凉消暑的果之佳品。

  西瓜栽植遍布世界,“黑水西瓜”享誉九州。

  “黑水西瓜”因其产地而得名,其产地也因盛产该特色产品而被誉为“西瓜之乡”。

  每年七至九月份,当您驱车沿长白公路行驶入洮南市黑水镇境内,就会看到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,各种型号的大货车涌满黑水街巷。

  他们不仅睹瓜乡风采,品瓜乡之瓜,解旅途劳顿,更重要的是把这神奇的消暑解渴佳品运到全国各地,送入千家万户,使人们的炎炎夏日享受一丝清凉,品味一份甜蜜。

  “黑水西瓜”享誉全国、远销各地,先后成为清朝宫廷贡品、“中南海消署佳品”,并被誉为“神州第一”,这绝非偶然与炒作,而是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。

  洮南市黑水镇位于我省西北部,地处中纬度内陆区,属温带大陆性气候,四季分明。

  春季多风少雨,气温回升较快。夏季光照充足,高温炎热,降雨相对集中。

  秋季凉爽少雨。降水差异悬殊,降雨多集中在6-8月份,1月份平均降水是1.1毫米,7月份平均降水135.5毫米。

  历年平均日照2933.5小时,年平均无霜期134天。境内土质多为淡黑钙土,疏松、蓄水、保肥、透气、增温,每亩含钾量达21.7公斤。

  这样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,极为有利于西瓜的贮糖和生长,决定了“黑水西瓜”含糖量高、甜脆煞口的特性。

  也正源于此,当地群众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引进、种植“黑水西瓜”。

  据《洮南县志》记载:1928年当地种植有“三白”、“三结义”、“胎里红”、“大花翎”等品种。

  到1939年黑水西瓜已颇具盛名,出现了种植西瓜的“四大名人”,即:五一村的李万顺、郭振桐,新生村的郭福增,黑水村的张纯。

  这四大名人在栽培技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,培育的西瓜又大又甜,成为人们访客送礼的佳品,以及官府、绅士人家消暑解热、赏月开心、盛会宾朋的上品。

  1970年,黑水镇内开始大面积种植西瓜。

  1982年,从广东省湛江地区引进新品种“新澄一号”。

  1983年,黑水镇涌现了许多靠西瓜发家的大户,以及新一代西瓜名人,如“西瓜大王”郭宝山、“土技术员”孙德林等。他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,应用地膜覆盖等栽培新技术,促成了黑水西瓜的早产、丰产和优质。

  1984年,在全省西瓜鉴定会上,黑水西瓜压倒群芳,一举夺魁。

  为进一步扩大“黑水西瓜”的种植规模、提升产品质量,近年来,当地党委、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在科学种田方面狠下功夫,不仅先后引进“顶心红”、“双心红”、“透心红”、“十八天红”、“北京早花”、“台湾蜜宝”、“新红宝”、“新澄一号”、“美国金钟冠龙”、“汴梁一号”等新品种,而且还采取典型带动等办法,广泛推广普及了“小拱棚双膜覆盖”等先进适应技术。

  使“黑水西瓜”在产出规模和产品品质方面有了很大提升,2000年黑水西瓜荣获“北京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”;2001年荣获“长春农博会金奖”,“神农杯”优良品种大赛金奖,同时获“吉林名牌产品”称号。

  并在2009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性商标。

  如今,“黑水西瓜”已成为国内响当当的知名品牌,其产品不仅远销北京、辽宁、长春、哈尔滨、牡丹江、海拉尔、内蒙古等省、市、自治区,而且还直接拉动了当地群众收入的增长,加快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脚步。

  据统计,黑水镇西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千垧左右,年产西瓜1亿斤,销售收入5千万元。仅此一项,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。

  如今,顺应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,人们对西瓜也有了重新的认识。

  据科学化验鉴定,西瓜不仅是消暑品,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它几乎包括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,如维生素A、B、C和蛋白质、葡萄糖、蔗糖、草酸、多种氨基酸以及某些矿物质和粗纤维。

  西瓜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

 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是这样记载的:“西瓜消烦止渴,解暑热、疗喉痹,宽中下气,利小水,治血痢。”

  近代中医亦认为:西瓜汁瓤治白痢,疗口疮,助消化,具有退热利尿功能。

  对于因伤署引起的头晕、胸闷、心跳不宁等有奇效。

  还有资料介绍,西瓜所含的糖类,矿物盐和蛋白酸等有治疗肾炎和降低血压的作用。

  今后,西瓜不仅是人民群众消署纳凉的佳品,还将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保健良方,界时,“黑水西瓜”也将插上腾飞的翅膀,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西瓜商情发布